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教育学心理学试题不仅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尺,更是教育者探索教学奥秘、优化教育策略的重要工具。它们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与碰撞,引导着我们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心理发展的规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教育学心理学试题的内涵与价值,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教育学心理学试题: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作为连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它们既包含了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又紧密贴合了实际教学中的心理现象。这些试题不仅考察学生对教育概念、原理的理解,更侧重于应用这些理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风格等心理因素,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便是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在实践应用中的生动体现。

二、试题设计:科学性与创新性的融合

在试题设计上,教育学心理学追求科学性与创新性的完美结合。科学性体现在试题内容必须基于严谨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确保试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创新性则要求试题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动态。例如,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在试题中融入在线教育、大数据分析等新兴元素,成为检验试题设计创新性的重要标尺。

三、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中,心理学原理的渗透无处不在。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些心理学原理为教育者提供了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钥匙。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原理可以有效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以及课堂氛围的营造。例如,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利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都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四、教育评价的新视角:心理学视角的引入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公正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心理学视角的引入为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运用心理测量学原理设计评价工具,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以及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心理学理论还为教育者提供了个性化的评价策略每个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面向未来:教育学心理学试题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技术的持续创新,教育学心理学试题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试题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如将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知识相结合,设计出更加贴近实际、富有挑战性的试题。同时,试题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在线互动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

总之,教育学心理学试题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与价值不容忽视。它们不仅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更是推动教育创新、优化教学策略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教育学心理学试题的新领域、新方向,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题

教育学部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2.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的范围的是( )

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主观努力

5.学校体育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

A.早操、课间操 B.体育课

C.体育竞赛 D.学生自觉锻炼

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逻辑过程 D.认识过程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8.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 )

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

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 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

10.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11.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13.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有别于传统的五条新的教学原则,即

原则、高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以及

的原则。

15.遗传是指人们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些先天的的特点,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

16.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即和。

17.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服务,必须与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四个基本方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2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试从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出发,论述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B 6.D 7.C

8.C 9.A 10.B 11.D 12.A 13.C

二、填空题

14.高难度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15.生理解剖 可能性

16.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1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生产劳动

18.政治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三、简答题

19.(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0.(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21.(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四、论述题

22.(1)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略)

(3)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4)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弊端。主要在于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

(5)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师资力量不够等因素,使得班级规模过大,这使得教师一时之间难以兼顾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多种类多层次需求,使得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尤为突出。而小班化教学则是针对这种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改革趋势。它在保留班级授课制优点的同时较好克服了其弊端,有利于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最佳发展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3.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属于(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动摇 D.注意的转移

24.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2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

26.年龄智商(IQ)的公式是

A. B.

C. D.

27.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教师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下载地址

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选择题五

1.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 )。

A.有序问题

B.无序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答案与解析:选D。研究者一般将问题分为有结构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两类。其中无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因此,答案为D。

2.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最适当的解释是( )。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

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

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

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答案与解析:选D。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问题的解决。专家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验,&考&试大$而且这些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地被提取和应用。专家不仅拥有丰富且组织合理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也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须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因此,答案为D。

3.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答案与解析:选C。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的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的特点。因此,题中只有C选项符合要求,答案为C。

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

答案与解析:选A。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心理眩惑”等情况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都影响问题的解决。因此,答案为A。

5.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答案与解析:选C。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正是功能固着的表现。因此,答案为C。

6.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答案与解析:选A。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考&试大$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为此,可以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因此,答案为A。

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答案与解析:选C。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因此,答案为C。

8.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 )。

A.一般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无结构问题

D.特殊问题

答案与解析:选B。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正属于这类问题。因此,答案为B。

9.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答案与解析:选B。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答案为B。

10.(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答案与解析:选C。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因此,答案为C。

11.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答案与解析:选B。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观念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因此,正确答案选B。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答案与解析:选A。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因此,正确答案选A。

1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答案与解析:选B。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因此,正确答案选B。

14.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答案与解析:选D。在道德情感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对祖国的真诚热爱和无限的感激,这样一种情感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因此,正确答案选D。

15.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答案与解析:选D。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因此,正确答案选D。

1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答案与解析:选D。认同的含义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考&试大$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因此,正确答案选D。

17.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答案与解析:选A。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正确答案选A。

18.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答案与解析:选A。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因此,正确答案选A。

19.可采用( )来治疗失眠。

A.系统脱敏法

B.肌肉松弛法

C.自我暗示法

D.行为疗法

答案与解析:选B。肌肉松弛法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而失眠状态的出现就是由于情绪上紧张、不安,心里产生的焦虑,肌肉松弛法刚好能够治愈这一症状。因此,正确答案选B。

20.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 )。

A.焦虑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

答案与解析:选B。强迫行为是情绪障碍的表现,主要是指产生一系列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考&试大$在受到他人干涉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小王反复检查门是否上锁的行为就是强迫行为的表现。因此,正确答案选B。

2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答案与解析:选D。强迫行为是情绪障碍的表现,主要是指产生一系列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在受到他人干涉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也就是产生焦虑行为。因此,正确答案选D。

22.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

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答案与解析:选A。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成就测验。因此,正确答案选A。

23.在心理测验中,成就动机测验属于( )。

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答案与解析:选C。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人格测验包括多相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因此,正确答案选C。

2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

A.会谈

B.倾听

C.鼓励

D.询问

答案与解析:选A。教师通过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考&试大$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因此,正确答案选A。

25.肌肉的松弛训练法是由( )首创的。

A.皮亚杰

B.雅各布松

C.艾里斯

D.沃尔茨

答案与解析:选B。肌肉的松弛训练法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这种方法由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因此,正确答案选B。

26.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之为( )。

A.学习目的

B.教学目的

C.学习目标

D.教学目标

答案与解析:选D。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因此,正确答案选D。

27.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 )。

A.目标分类

B.目标表述

C.任务分析

D.任务执行

答案与解析:选C。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力求使任务变得细化可行。因此,正确答案选C。

28.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是( )。

A.弗洛伊德

B.布卢姆

C.皮亚杰

D.杜威

答案与解析:选B。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对每一个领域进行详细的分类,使之形象化、条理化,成为一个教育目标体系。因此,正确答案选B。

29.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 )。

A.知识

B.领会

C.综合

D.评价

答案与解析:选A。知识是认知领域的构成部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此,正确答案选A。

30.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是( )。

A.知识

B.领会

C.综合

D.评价

答案与解析:选B。领会是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因此,正确答案选B。

31.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按领域原则和按( )。

A.功能

B.大小

C.用途

D.年龄

答案与解析:选A。一般说来,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领域原则来安排课堂空间,即将课堂空间划分成一个个领域,某些领域只属于某个人;第二种是按功能安排课堂空间,即将空间划分为各种兴趣范围或工作中心。因此,正确答案选A。

32.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之为( )。

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学习方法

答案与解析:选B。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考&试大$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正确答案选B。

33.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是( )。

A.发现教学

B.指导教学

C.程序教学

D.合作教学

答案与解析:选B。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在指导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教学目标;在充足而连续的教学时间里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监控学生的表现;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反馈。因此,正确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