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金秋送爽的季节,伴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新学期的校园生活悄然绽放出了新的光彩。“双减”后的新学期,不仅为孩子们的学习之旅铺设了更为宽广的道路,也为教育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课业负担的减轻到课外培训的规范化,每一项变化都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让教育的本真回归。
一、课业负担的“减法”与学习效率的“加法”“双减”政策最直观的变化便是孩子们书包里的作业本少了,课外辅导班的身影淡了。这一“减法”的实施,不仅让孩子们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还促使学校和教育者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们通过优化作业设计,精简重复低效的练习,转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上,互动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蔚然成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现了学习效率的“加法”。
二、课后服务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为填补“双减”后学生课余时间的空白,各地学校纷纷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从基础的作业辅导到特色兴趣小组,从体育锻炼到艺术熏陶,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针对有特长的学生,学校还开设了专门的社团和工作坊,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特长的舞台。这种个性化、差异化的课后服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家校共育的新模式探索“双减”政策的实施,也促使家校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家长不再仅仅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排名,而是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学校通过家长会、家校沟通平台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互动,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鼓励家长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孩子阅读、运动、参与社会实践,构建起了家校共育的新模式,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
四、教育评价的多元化与公平性“双减”政策还推动了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传统的唯分数论逐渐被多元化评价所取代,学生的品德修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成为了评价的重要维度。这一变化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应试压力,还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展现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同时,通过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了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为实现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望“双减”后的新学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变化不仅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应有的模样——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快乐绽放。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美好,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向着更加辉煌的人生彼岸扬帆起航。
双减后新学期有哪些变化?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可以说给各位家长和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在此之前很多学生学习任务非常繁忙,而且根本没有太多的个人玩耍空间,导致孩子成为了一台学习机器,每天不停学习,只害怕被其他的学生拉开差距,最后让自己处于垫底范围,家长更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当孩子放学之后就要让孩子上补习班,不停学习知识,很多家长在浪费了大量金钱之后。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但是依然无济于事,因为孩子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根本不是主动去学习,而且补习班上的知识枯燥无味,对孩子根本没有太多的帮助,因此孩子的成绩得不到明显提升。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新学期我认为会带来以下几个变化。
第一: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明显提升。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虽然学习负担减轻了很多,但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会完全被释放出来,这对于一些爱学习的孩子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因为不用再去学没有用的知识和课程,可以专心去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这对孩子以后非常重要,甚至也能间接帮助孩子提升成绩。
第二:孩子的学习兴趣会明显增长。
孩子的学习天性一旦被释放出来,我认为可以明显帮助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升。因为学习的唯一原动力就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孩子的学习兴趣没有办法保障,那么孩子将无法完成学习成绩甚至也不会去主动接受知识。
第三:学生和家长以及学校之间的矛盾也会减小。
双减政策最大的变化,我认为就是三者之间矛盾是在减小的,因为原来家长认为学校教的知识不够多,学校认为自己教的知识能满足孩子成长需要,因此双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但是政策实施之后,双方之间的矛盾将会变得非常小,甚至孩子学习和教育情况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第四: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家长的生活质量有所上升。
孩子的学习任务减轻之后,家长的生活负担就会变小,那么陪伴孩子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认为对家庭和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因为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核心,也是接受教育的重点,必须要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总结:我个人认为国家发布双减政策是非常好的事情,不仅从源头上解决了教育矛盾冲突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教育的本质回归到最原始状态,让真真正正的教育发挥作用。
“双减”后新学期有哪些变化?
随着秋季开学期临近,新学期将迎来以下新变化:
一、放学时间有变化
1、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2、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3、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
4、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二、返校有这些新要求
1、“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开学返校,坚持一地一策、一校一案。
2、中高风险地区学校暂缓开学。
3、学校要掌握师生员工返校前14天的健康状况和行程信息。
4、高校师生员工返校前要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5、暑期有出境、到过中高风险地区或其他异常情况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师生员工、返校前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6、境外师生员工未接到学校通知一律不返校,返校时按照我国相关政策要求接受管理。
7、学校正式确定和通知开学时间前。学生未经审批原则上不得提前返校,确需返校的,应履行报批程序。
三、老师留作业要注意
1、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2、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3、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四、校外培训更规范
1、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2、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I点。
3、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
4、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五、这些物品入校有规定(适用未成年人)
1、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
2、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禁止带入课堂。
3、禁止有毒有害读物、图片、视听作品等进入校园。
内容参考 光明网-周知!秋季开学将有这些新变化